成人頸部腫塊 美國2017年頸部腫塊指引

by 陳 坤志

今天的主題是耳鼻喉科常遇到的問題: 成人頸部腫塊 。請注意,成人跟兒童的頸部腫塊常見成因並不一樣,對應的處理方式也不一樣。 兒童頸部腫塊之前已經整理過一篇,若有需要請移駕下方連結參閱。

延伸閱讀:
兒童頸部腫塊 家長最想問的問題 答案一次告訴您

文獻來源:


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發布的2017年頸部腫塊指引。

這個指引針對18歲以上成人,”尚未確立診斷的頸部腫塊”做出指引。對於18歲以下兒童並不適用,另外對於已知明確診斷的良性腫瘤或者癌症請參閱該診斷的治療指引。例如甲狀腺腫瘤另外會有甲狀腺腫瘤的指引。

治療指引主要是給臨床醫師(不限定耳鼻喉科)參考,當然也有一般民眾的衛教內容。比較學術性的部分(怎麼蒐集文獻,怎麼統計)的部分我就略去不提。

直接講重點

成人頸部腫塊首先要先判斷有沒有細菌感染的跡象(這需要醫師的專業)。

若沒有局部感染的病史,接下來要評估惡性疾病的風險性: 頸部腫塊有質感堅硬,固定不動,尺寸大於1.5公分,持續不變的時間(意指沒有變小的跡象)超過兩周,上述四種特性其中一種以上,就要懷疑惡性疾病的可能性。

通常這個時候臨床醫師就會把病人轉介給耳鼻喉專科醫師。

耳鼻喉科醫師會先完成耳鼻喉科區域的理學檢查跟詳細的問診。
檢查範圍包含頭頸部特別是口腔,鼻咽,口咽到下咽的黏膜外觀。
(這裡稍微補充一下,美國的治療指引主要希望加強舌根,口咽,喉部的檢查,因為他們的口咽癌跟喉癌人數眾多。但台灣口腔癌跟鼻咽癌的人數反而比較多。所以我把美國版檢查的內容稍微修正一下,比較符合台灣人的需求。)

台灣是鼻咽癌的盛行區域,若腫塊看似有惡性風險,此時大多數的耳鼻喉科醫師會選擇使用鼻咽內視鏡完成以上範圍的檢查。

如果耳鼻喉科的範圍內沒有發現明顯的病灶,下一步就是影像學檢查跟病理檢查。
影像學檢查可以用電腦斷層或者核磁共振。
病理檢查的部分要特別描述一下,指引特別強調使用細針抽吸(FINE NEEDLE ASPIRATION),優先於切片手術。

附註: 細針抽吸意指醫師使用細針頭搭配空針抽取腫塊中的細胞,請病理科醫師判讀是否有惡性細胞。

大部分的人到這個步驟就會得到一個初步診斷

這版指引強調不能因為腫塊屬於囊腫,就預設是良性疾病。因為近年來人類乳突病毒陽性的扁桃腺癌人數持續上升,而這類癌症的頸部腫塊有可能是囊腫性質,而非傳統觀念中惡性疾病的實心硬塊。

若至此依然無法得到比較確定的診斷,接下來就要考慮其他的輔助檢查。
甚至要考慮全身麻醉,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上呼吸道內視鏡檢查。確認是否有上呼吸消化道的病灶。

最後再考慮切片手術,通常切片後的組織病理報告就能提供一個確定診斷(良性或惡性)。

除了高風險性的腫塊特徵,還要考慮危險因子如年齡大於40歲,抽菸/喝酒/吃檳榔,癌症病史等;以及危險症狀如不明咽喉疼痛,吞嚥困難,體重減輕,不明口腔喉部潰瘍,扁桃腺不對稱腫大,聲音沙啞,頭頸部皮膚不明病灶,頭頸部同側症狀(鼻塞/鼻血/耳悶/耳痛/聽力減退)等。

整個指引的精神大致上可以用兩句話來總結


1.成人頸部腫塊大多非感染性,首先要懷疑腫瘤的可能性。
2.高風險性的患者建議要多方詳細檢查,甚至最後執行切片手術,直至確定診斷(良性或者惡性)才罷休。

記得按讚分享唷
陳坤志醫師臉書粉絲團
陳坤志醫師IG
Twitter

相關閱讀

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