篩檢新冠肺炎 量體溫有用嗎?

by 陳 坤志

新冠肺炎從2020開始影響全球至今,這段時間以來我們新冠的了解也慢慢增加。
隨著知識的累積,我們對新冠的應對也在慢慢改變。舉例來說,去年美國新冠疫情剛開始爆發的時候,美國的CDC對於 篩檢新冠肺炎 而且建議自主隔離的建議項目裏面包含了發燒,但是同樣的參考網站,現在已經不包含發燒了。

為什麼呢?

發燒這個篩選條件對於早期發現新冠肺炎的患者有沒有幫助呢?

這裡有一篇小回顧的文章:
Why Temperature Screening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With Noncontact Infrared Thermometers Does Not Work
https://academic.oup.com/ofid/article/8/1/ofaa603/6032722

援引這篇文章的內容,我先說結論:
用發燒來當作篩選條件,似乎沒有明顯幫助。

這件事情有兩個方面可以探討

第一 新冠肺炎會發燒嗎?

有一個研究記錄了534位新冠患者的體溫,這裡的體溫是用水銀溫度計所量腋溫。
結果38%患者體溫在37.3度C以下,19% 患者37.3-38度C,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患者體溫低於38度C。

當然新冠肺炎也會發燒,這邊紀錄到有34%患者體溫 38.1-39度C,另外有9%的患者體溫39度C以上。

所以,新冠肺炎雖然會發燒,但其實有超過一半的患者沒有真的達到發燒定義

第二 量到的體溫準嗎?

現在為了避免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大多數的體溫測量都使用非接觸性的紅外線溫度計。
也就是現在大多數看到的額溫槍,或者大型單位使用的熱像儀。

這種方法測量體溫,只能量測到體表溫度,而且這種測量方式會受到眾多因素干擾準確度。

比如說環境的溫度,濕度,年齡,種族,是否化妝等,甚至是不是吃了退燒藥都會干擾,而且干擾的很嚴重。

曾經有一個研究使用三台非接觸性的紅外線溫度計測量恆溫水槽的溫度(設定32-42度C),發現三台機器測量同一個水槽的溫度差距可以達到1.0-2.12度C,而且隨著恆溫水槽的水溫上升,量測的差距就越大。這個研究的結論是額溫槍的正常體溫範圍,考量到誤差之後,應該訂在31-35.6度C

另外關於發燒還有一個現象要列入考慮,發燒通常都會有體溫上升旗,跟退熱期。

體溫上升期雖然中心體溫上升,但周邊血管收縮,所以體表溫度反而可能下降。而退熱期相反,這時候體表血管舒張,但是通常出個汗後反而退燒了。

這些都是測量體表溫度不可避免的誤差因素。

結論呢?

目前已知大約40-45%的新冠感染者是無症狀感染者,當然也不會發燒。在還無法做立即有效篩檢的狀況下,使用遠紅外線測量體溫當作一個篩選工具只能說勉強有點幫助

隨著新的篩檢工具慢慢開發出來,目前已經有吹氣式的工具在開發中(新加玻,印尼,美國,荷蘭),據說1-2分鐘就能知道初步結果,如果夠準確,希望這類方法能更快速普及,早日消滅疫情。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432823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00559

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cat1=20&cat2=70&cat3=20&id=0000585666_MPV5JS347QFP06527LEK8

記得按讚分享唷
陳坤志醫師臉書粉絲團
陳坤志醫師IG
Twitter

衍伸閱讀
新冠病毒防護力
美國的大量疫苗施打經驗

相關閱讀

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