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內視鏡檢查 會不會產生 氣膠?

by 陳 坤志

2020到2021可謂是新冠疫情的年代,在疫情的期間,我們慢慢了解到所謂 氣膠 的傳播方式,跟以往的認知大不同。可以說氣膠的傳播途徑打破了以往對疾病經由飛沫傳染的認知。

現在已經認為aerosol(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的雙語詞彙資訊網,翻譯為氣懸膠體,文章我會用氣膠的簡稱來描述),是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甚至是很多疾病的傳播途徑,只是我們以往沒有那麼清楚的認知而已。

為什麼氣膠很重要

在疫情的年代,一個醫療處置,或者一個行為會不會產生氣膠,變得非常重要。因為這關係到會不會接觸到傳染病,或者是會不會擴大傳染範圍。如果會產生氣膠的行為處置,英文稱為aerosol-generating procedures,中文直接翻譯過來就是會產生氣膠的處置(AGPs)

劃出AGPs的界線在臨床工作是很重要的,醫療人員第一要考量這個處置在現階段的必要性,不是那麼必要的處置一般就建議延後到疫情緩和,第二要考量的是如果必須要做,就必須動用更多醫療人力跟物資做隔離防護

耳鼻喉科臨床上常常需要用到內視鏡,以往都直覺地被認為是一種AGPs,但以往沒有什麼實際的數據可以參考。
針對這個情形,美國的耳鼻喉科醫師嘗試要做出內視鏡檢查的氣膠數據。

研究單位找了一男一女兩名志願者,先做PCR確認新冠病毒陰性之後,安排在獨立空間,接受常見的內視鏡檢查流程,並且用儀器偵測空氣中的微粒子。

研究單位使用美國TSI AEROTRAK微粒子計數器,受限於他們手上偵測儀器的極限,小於1um的粒子準確率只有50%,所以他們設定偵測1um的粒子,偵測準確率接近100%。
一般認為氣膠粒子小於5um,研究單位設定偵測1um以上的粒子我認為基本上是合理的。

志願者接受六個不同的檢查,重複5次。

  1. 單純講話 30秒(念一篇固定的短文)
  2. 軟式鼻咽鏡 30秒
  3. 軟式鼻咽鏡加上發出嗯的聲音 30秒
  4. 軟式鼻咽鏡加上發出說話聲音 30秒
  5. 硬式喉鏡 30秒
  6. 硬式喉鏡 加上發出說話聲音 30秒

第一個檢查主要是為了當對照組。

結果如何呢?


這個研究採集的數據顯示,跟對照組相比,這些常見的內視鏡檢查並沒有產生更多的氣膠粒子。

但研究也發現只要呼吸或者發出啊的聲音都會產生比較多的粒子。

AGPs如果採用以下定義:產生比一般的呼吸講話咳嗽噴嚏等行為更多的氣膠粒子。這篇的數據告訴我們耳鼻喉科的內視鏡檢查並不算是AGPs
但光是請病人拿下口罩,並且發出聲音,其實就可能產生氣膠,另外內視鏡檢查過程,也可能誘發出咳嗽噴嚏等反射,也是氣膠產生的風險。

一個醫療處置是否執行,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現在更要考慮是否會有感染散播病毒的可能性
,這篇研究告訴我們耳鼻喉科內視鏡檢查的風險,大致上跟一般的咳嗽噴嚏是一樣的。

那麼 我們要不要接受這個風險呢?

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行政機關決策大概都會有不同的結果。目前以台灣的耳鼻喉科學會的建議,內視鏡檢查只保留在懷疑癌症等攸關性命的場景。

引述目前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針對疫情下的治療指引:
1.由於頭頸部檢查有可能會接觸到黏膜,具有高度傳染力,故建議頭頸部檢查及相關處置在獨立的空間操作,禁止閒雜人等出入,要由有經驗的人操作,操作的人必須穿著全套的個人防護裝備
2.針對內視鏡檢查頭頸部黏膜部位(鼻腔、鼻竇、口咽、下咽及喉部)之時機,無頭頸癌病史的病人,建議不要做檢查
3.內視鏡檢查留給有頭頸癌病史的病人或高度懷疑有病灶的病人才執行
4.內視鏡檢查若無法於負壓空間內執行,至少需要在上述所說的獨立空間操作,若病人為清醒的,全程禁止使用噴霧裝置
5.切片、注射或雷射等治療或手術儘量延期
6.移除異物儘量改成全麻下操作

個人的建議

建議大家疫情期間,還是口罩戴好,少出門。
另外儘量儘量,不要吃魚,因為卡到魚刺非常麻煩。
依照目前的治療指引,移除喉頭魚刺建議在開刀房,全身麻醉下操作。相當相當麻煩,沒事真的儘量不要吃有刺的魚肉唷。

論文出處:Is Office Laryngoscopy an Aerosol-Generating Procedure?Laryngoscope, 130:2637–2642, 2020

記得按讚分享唷
陳坤志醫師臉書粉絲團
陳坤志醫師IG
Twitter

相關閱讀

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