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篩檢 10個你應該知道的問題

by 陳 坤志

肺癌篩檢 在前副總統陳健仁醫師以及台北市長柯文哲妻子陳佩琪醫師相繼早期診斷肺癌並且完全切除癌症之後,變成熱門話題。現今台灣肺癌死亡率長期高居10大癌症榜首,而能否早期發現肺癌成為存活的關鍵。

肺癌篩檢怎麼篩檢,該怎麼執行,誰該接受篩檢? 這些問題都很值得討論,今年(2021)美國衛生單位針對肺癌篩檢的建議做出了更新,我們來看看肺癌篩檢的最新建議指南吧。

首先介紹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這個研究單位,這是一個獨立的初級保健和預防專家小組,負責系統性審查有效證據並為疾病預防提出實質建議,該單位會邀集各方面專家,整理世界各地發表的高效力研究報告,彙整成各個領域的預防建議。並不只是肺癌這個項目而已。

USPSTF剛好最近更新了2013年公布迄今的肺癌篩檢建議指南,2021新版的建議指南依舊建議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 (LDCT) 做為篩檢工具,相對於2013年的建議指南,2021年放寬了篩選標準,擴大了應該接受篩檢的族群人數。

我把這份美國的指南以及國內國健署的建議整理成Q&A的形式,方便大家閱讀。

肺癌篩檢 Q&A

肺癌篩檢有哪些?

檢驗方法有痰液細胞學檢查,血液檢驗腫瘤指數,胸部X光,胸部電腦斷層等。
目前建議的有效篩檢方式: 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

誰應該做肺癌篩檢?

國外證據顯示,能因定期篩檢獲益的族群是50歲到80歲的高危險族群。
高危險族群指抽菸量超過20包年,或者戒菸少於15年的人。
20包年指每天一包菸超過20年,或者每天2包菸超過10年,依此類推。

肺癌篩檢多久做一次?

2021 USPSTF 建議高危險族群一年一次

為什麼那麼多人不抽菸也得到肺癌?

台灣約有一半的肺癌患者不抽煙,特別是女性肺癌患者幾乎不抽煙,目前研究跟基因有關,所以國健署也提出除了老煙槍之外,需要注意風險的族群:
肺癌家族史
肺病史,特殊職業暴露(石綿,氡等)
這些族群即使沒抽煙習慣,也要小心肺癌風險。

肺癌篩檢有什麼風險?

篩檢偽陽性(所謂的虛驚一場),會造成過度的侵入性檢查,甚至因為檢查造成併發症。另外陽性結果到證實虛驚一場之間的心理壓力也是一種負擔。

低劑量電腦斷層安全嗎?

LDCT一次檢查暴露的輻射線劑量大約1.5毫西佛,對比傳統斷層6-8毫西佛低很多,風險低但不是零風險
接觸過多的輻射線本身就可能致癌,相關數據請往下看。

肺癌篩檢健保給付嗎?

沒有。
但國內的研究支持肺癌篩檢的效果,國健署預計2021年中開始將低劑量電腦斷層納入癌症篩檢當中,初期將針對老菸槍以及肺癌家族史等族群採部分補助方式。

不抽菸也沒有家族史,還是真的很想做篩檢怎麼辦?

自費健檢即可。
但過度的檢查帶來相對應的風險就必須自己評估及承擔。

誰不應該做肺癌篩檢?

肺癌篩檢為高危險族群帶來的好處是可能早期發現肺癌並且做根除性手術。所以基於某些因素,已經不可能接受根除性手術的人,原則上就不用再做肺癌篩檢了。

肺癌篩檢能預防肺癌嗎?

不行。
篩檢的目的在於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提高生存率。
真正預防癌症的方法是戒菸
台灣比較特殊,肺癌未必是抽煙造成,所以還要加上少接觸廚房油煙,二手菸,空汙等。

肺癌篩檢 能帶來什麼好處

篩檢主要的益處在於可能發現初期癌症,若能進行根除性手術,患者存活率會有巨大的差別。雖然理論上如此,但實際的研究數據也如此嗎?
USPSTF 整理了7個比較大的臨床研究,其中只有NELSON, NSLT兩個研究證明篩檢對於存活率有幫助。
NSLT是目前最大的臨床研究,收案53454人,年齡55-74歲,抽菸量30包年以上,戒菸15年以內,
個案平均每年抽菸量56包年。(包/年的算法: 每天一包菸,抽菸30年,稱為30包/年)。
NELSON收案15792人,年齡 50-74歲,抽間每天超過15根超過25年,或者 10根超過30年,或者戒菸低於10年。個案平均抽菸量38包年。

先說好處的部分

NSLT研究顯示篩檢能讓因為肺癌導致的死亡風險減低了20%,並且比起傳統方法,篩檢多找到了119名肺癌,NELSON則是多找到了40個肺癌。

台灣也在做相關的臨床研究,由於台灣的肺癌狀況不同於美國,肺癌的抽菸比率並不高,相對於美國研究單純用抽煙當作篩選條件,台灣針對的是不抽菸,抽菸量少或者已戒菸,有家族史,接觸廚房油煙的族群。
研究目前還在進行中,這兩年應該會有結論。收案條件請參考下面連結。
台灣肺癌學會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執行辦公室

也說說壞處的部分

NSLT的偽陽性率26.3%,NELSON偽陽性率19.8%,偽陽性可能導致更多的影像,切片,手術等侵入性醫療手段,衍生出可能的併發症。NSLT 研究當中1.7%的人因為偽陽性結果接受侵入性檢查,細針抽吸,胸腔鏡手術等等,導致收案人數的0.1%的人產生併發症,0.007%的人因此死亡。

再說說輻射線

美國的數據,一次LDCT輻射劑量0.65-2.36毫西佛,對比美國的背景輻射量一年是2.4毫西佛似乎還好。但檢查不是只做一次,每年篩檢最後會怎樣呢?
Italian Lung Cancer Screening Trial (ITALUNG) 用四次篩檢輻射普露量計算可能的風險,估計可能在每1000接受定期篩檢(接受四次篩檢的輻射量)的人當中會產生0.11個輻射暴露相關的癌症。
另外一個研究Continuing Observation of Smoking Subjects study以一年一次總共10次的LDCT輻射量計算,估計可能每一萬人當中可能出現2.5-8.1個輻射暴露相關的癌症。

該怎麼權衡篩檢的風險跟益處呢?

依照2021美國USPSTF的建議,50-80歲,抽菸超過20包年,或者戒菸少於15年的族群能夠因為每年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獲得生存上的益處。 之所以益處超過了篩檢本身帶來的風險,自然是因為這些高危險族群得到癌症的風險更高。

目前在台灣,依照台灣肺癌協會的建議,主要建議55-74歲抽菸超過30包年,或者戒菸低於15年的老菸槍,接受LDCT肺癌篩檢。肺癌家族史可以考慮接受篩檢,但相關數據可能要等到上面提到的台灣本土研究結果出爐。其他的建議大致上跟USPSTF的建議是一致的。

詳情請參閱: 台灣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共識宣言

雖然說目前不建議無危險因子的族群接受肺癌篩檢,但有開頭前副總統陳健仁醫師以及台北市長柯文哲妻子陳佩琪醫師的例子,這樣的建議顯得有點蒼白。

統計數據也顯示台灣的肺癌患者跟外國相當不同,台灣的肺癌患者只有一半左右抽菸,相比國外的八成以上有巨大差異。而且台灣的女性肺癌患者九成都不抽菸,顯然台灣的肺癌除了抽菸之外還有其他因素。單純跟美國一樣用抽煙當作篩檢的條件在台灣會遺漏掉很多病人。


目前台灣本土研究有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率領相關團隊,陸續發現一些基因突變點跟肺癌相關,部分解釋了為何台灣人不抽菸也有這麼多肺癌患者。隨著基因科技的進展,或許不久的未來我們可以利用基因篩檢找出帶有相關基因的高危險族群,並且精準地針對高危險的基因族群做定期LDCT,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記得按讚分享唷
陳坤志醫師臉書粉絲團
陳坤志醫師IG
Twitter

相關閱讀

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