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抗病毒藥物 是什麼作用?有什麼不同?

by 陳 坤志

疫情延燒至今,相信許多人周邊甚至本人都歷經新冠病毒確診的過程,感染之前預防的方法主要靠疫苗,感染之後的治療主要靠藥物。那麼目前我們使用的 新冠抗病毒藥物 有哪些,有什麼作用,有什麼不同,最重要的有沒有效呢?

這邊我只講口服藥物,住院患者使用的藥物我先略過不提。

目前我們使用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有兩個,一個是Paxlovid,另外一個是Molnupiravir。

藥物機轉:

默沙東藥廠的Molnupiravir

是一種N-hydroxycytidine的前驅藥物,經過代謝後的分子會跟病毒RNA聚合酶結合,干擾其功能,讓病毒複製的時候產生錯誤,因而抑制病毒量。

輝瑞藥廠的Paxlovid

裡面有兩種不同成分,主要成分PF-07321332是一種新冠病毒蛋白酶抑制劑,藉此抑制病毒複製,另外一個成分Ritonavir是一種後天免疫不全病毒的蛋白酶抑制劑,在這裡是用來競爭CYP3A減緩PF-07321332的廓清速度,提升藥物濃度。

以上就是兩種藥物的作用機轉,我相信99%的人有看沒有懂,這是正常的。

我們接下來直接看重點:

藥物的效果到底如何?

目前能參考的數據主要還是藥廠進行的藥物人體試驗數據,至於真實世界的治療數據可能要過一陣子才會出現。

默沙東的Molnupiravir

文獻來源: N Engl J Med 2022;386:509-20. DOI: 10.1056/NEJMoa2116044

研究發表在新英格蘭期刊,是一個第三期臨床試驗,雙盲,含有對照組的三期臨床試驗。

收案對象是經過PCR確診,具有輕到中度症狀的門診成人,並具有至少一個險因子。

危險因子包括: 年齡大於60歲,慢性腎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肥胖(BMI大於等於30),嚴重的心臟病(心衰竭,冠狀動脈疾病,心肌疾病),糖尿病。

期中報告的數據比較好,治療組的29天內住院/死亡率7.3% (28/385),對照組14.1%(53/377),在完成隨機分派後數據治療組29天內住院/死亡率6.8%(48/709),對照組9.7%(68/699)。

期中報告數據就是所謂住院/死亡率降低一半的來源,但最後完成隨機分派的數據稍微沒那麼好看,住院/死亡率大約下降3%(也可以說成三成)。治療組共有1名患者死亡,對照組9名。

安全性數據方面,治療組不良反應30.4%,對照組33.0%。

輝瑞的Paxlovid

文獻來源: The BMJ Cite this as: BMJ 2021;375:n2713 http://dx.doi.org/10.1136/bmj.n2713

目前的資料來源是其網站上公布的數據,但是也有一篇很簡短的文章發表在BMJ。

大意就是一個第二/第三期人體試驗的期中報告,收案1219位成人。令人振奮的數據顯示可以降低住院/死亡率達89%

安全性方面,治療組19%出現輕度不良反應,對照組21%。嚴重不良反應治療組1.7%,對照組6.6%。因為不良反應中止參與試驗比例,治療組2.1%,對照組4.1%。

看到這裡應該有人會問為什麼吃安慰劑反而副作用比較多? 沒錯,人體就是這麼樣神奇,所以嚴謹的實驗設計最好都要有對照組。

要不要吃抗病毒藥? 吃哪個比較好?

當然,目前的臨床研究樣本數的確不多,而且藥物是否有長期的作用有時候很難預料。但以目前已知的證據來看,具有13類危險因子的確診患者若無其他用藥禁忌的狀況下,還是建議可以吃抗病毒藥,降低住院/死亡率。

原則上還是以Paxlovid為首選,Molnupiravir可以保留給肝腎功能不良,不會吞藥(例如需要鼻胃管灌食)的患者。

另外附帶一提,Paxlovid適用年齡12歲以上,Molnupiravir則是18歲以上。

記得按讚分享唷
陳坤志醫師臉書粉絲團
陳坤志醫師IG
Twitter

相關閱讀

請留言